▲姜慶共拍攝
形色相幻的店招是店鋪的第一臉面,也讓街區變得更有活力和風情。
上周末,隨著“行走武夷,品味空間”武夷路片區城市更新公眾活動漸入佳境,“字述武夷”主題版塊推出了一場海派店招設計分享會,城市文化觀察者姜慶共通過十幾年來行走上海的光影片段,分享海派店招設計發展的心得體會。
當每條街道都有屬于自己的店招色彩,這樣的城市才會有魅力。在一些煙火氣濃郁的街頭巷尾,老板依靠一塊小小的招牌與行人“對話”。方寸之間,生出了無窮的幽默與智慧。姜慶共把這種“招牌的品格”歸納為五大類——書法、美術法、野生法、電腦法、遺留法,一同塑造了街區的多樣性。
你知道招牌中的常見字體是什么嗎?答案為楷體。姜慶共究其背后淵源,一來和國人自小從楷體起步學習漢字有關,使得楷體易于識別;二來,楷體自帶圓潤、友好之感,令人覺得親切。
▲姜慶共拍攝
看一看十年前的老店招,材質也不拘一格。長條狀木板修裁之后,由油漆在其上書寫,形成了靈動和厚重的對比,還有一些店招采用了不銹鋼材質,打磨成一個個立體的金屬字,這是上世紀90年代比較流行的做法。
有一類“野生招牌”極為有特色。大毛特色面館一度是上海爺叔們認證的美味,曾開在虹口一處老弄堂里。店面招牌融合了楷體和新魏體的特色,是店老板有著宣傳員背景的父親所創作。有意思的是,招牌旁邊還配著一首美術字體的打油詩,如此精妙的組合讓人感到店家的用心,并勾起了吃一碗的沖動。
▲姜慶共拍攝
姜慶共曾用五年左右的時間留意設計師的店鋪。被他頗為賞識的一家設計師店鋪,卻沒有常規立在門梁上的店招,而且另辟蹊徑地將店名直接貼在玻璃上。花體的英文和楷體的漢字與手工店的產品屬性、顏色相呼應。還有一家能貓商店,踏入店門,一股上世紀80年代的復古氣息立刻迎面撲來。其店招甚至嵌進了一臺老彩電里。
看過以上五花八門的店招店牌設計,對于成路近百年的武夷路來說,有何啟迪?或者說,怎樣的招牌才能體現出浸潤文化且鋪陳市井的氣息呢?
基于此,武夷路店家、設計師等在會上進行了交流。穆氏蔥油餅在武夷路開了20年,老板王玲不斷贊譽武夷路之變,更對自己的門頭動了心思,想通過設計力量使自家小店的店招更契合街區風貌。木文匯堂主黃國信也表達了相同心愿,這家店主營紅木家具,他想讓招牌更具有文化性。
▲武夷路現有的部分店招店牌
當愿景變成了共識,“武夷路店招公益設計工作坊”應運而生。組織方表示,圍繞武夷路街區形象,希望邀請設計師共同參與,設計具有武夷路文化商業屬性的特色概念店招,通過設計工作坊為武夷路店招支招。據悉,參與本次交流的店鋪有木文匯、金瑩皮具、穆氏蔥油餅、樂街灣、 Before sunset coffee、叔克勤裁縫店等,設計師可任選店鋪進行設計交流。
本次活動由長寧區人民政府,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長寧區虹橋、中山公園功能拓展辦公室、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承辦,其中由好漢玩字網策劃執行的“字述武夷”系列活動不僅是用文字來感受武夷,更讓透著城市文化的店招門牌躍然眼前。
作者:史博臻
圖:除署名外,均為活動主辦方、組織方提供
編輯:張懿
責任編輯:戎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