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云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
作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湖北省博物館以“湖北客廳”的形象展現了大國文明風范。
湖北省博物館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淵藪殿堂,館藏文物達24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達16件(套)。如此豐富的文物瑰寶,是荊楚文化、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目前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形成了三大系列,以屈家嶺、石家河為代表的史前文化系列,以盤龍城、楚國、曾國出土文物為代表的青銅文化系列,以梁莊王墓、郢靖王墓為代表的明代精品文物系列,完整建立了長江中游江漢地區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考古文化序列。
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萬全文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擴建工程即將竣工時,湖北省博物館開展“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將原來的四大”鎮館之寶”擴容為十大“鎮館之寶”,以更好地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萬全文介紹,經反復商榷,本次評選活動專家委員會從眾多精品文物中遴選20件列入“十大鎮館之寶”候選名單。
據了解,本次評選活動自“雙十一”啟動一個月來,線上線下反響強烈,活動共吸引235萬余公眾投票,投票總數達268萬余票。萬全文認為,這不僅表明公眾對館藏文物精品十分熱愛,也體現了博物館和主流媒體通過公共教育、大眾傳播提升公眾文化自信的責任和擔當。
本次評選活動采用網絡投票和專家投票權重各占50%的方式,從選出20件候選“鎮館之寶”中,最終產生了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新當選的十大“鎮館之寶”,不僅類型豐富、器物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也充分體現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特色。
據介紹,湖北省博物館三期工程預計明年全新開放,擴建后的博物館建筑面積達11.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8萬平方米,比現在擴大一倍。下一步,館方將在省博三期建成開放后,對十大“鎮館之寶”予以重點展示。
作者:文/駐鄂記者錢忠軍 通訊員黃敏、溫靜、孫夏 圖/湖北省博物館
編輯:趙征南
責任編輯:何連弟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