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先生于今日凌晨3:28逝世,享年95歲。
她曾是風靡上海話劇舞臺的“甜姐兒”,是《家》中的梅表姐,是《烏鴉與麻雀》里的官僚太太余小瑛,也是轟動一時、獲獎無數的的報告文學《小木屋》的作者。2015年,文匯報和上海作協作為“娘家人”去上海華東醫院看望了黃宗英并進行了采訪拍攝。當時的“甜姐兒”在病房里雖然已經是白發蒼蒼,但精神勁兒依舊很好,與我們交談甚歡。
“天天看書,不看書就像沒吃過飯”
雖然當時90歲的她已是高齡,似乎步履也有些蹣跚了,但依然抵擋不住那股愛讀書的勁兒。病榻前的書桌上放著好些書,類目繁雜,小說散文都有,還有幾本哥哥黃宗江的書放在頗為醒目的位置。“我天天看書,不看書就像沒吃過飯一樣。我什么書都看,拿到什么書就看什么書。我有幾個朋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我送些書。”聽說我們是從文匯報來的,黃宗英還樂呵呵地說“我每天看文匯報,最喜歡看文匯筆會。”
“生態、環境和科學的關系我很重視”
說到書就不得不提那著名的報告文學《小木屋》,當年在《文匯月刊》發表的《小木屋》可以說是轟動一時的,相信只有非常有勇氣和自信的人才能在50多歲的年紀選擇前往西藏考察高原生態。
“那時候我在國家科委的政策研究室里掛了個職,老到那兒去學習,他們那兒每天都可以看見很多科學的情報,從那時起我就知道生態對于現在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兒。在哪應該開條河,在哪該種樹,生態、環境和科學的關系我很重視。有一天我參加在成都舉辦的全國生態會議。那時有一個年輕的女同志上去演講,她說她要在西藏的林海建一座小木屋,她覺得要把她畢生的精力都獻給這高原生態。沒有人鼓掌,她講完了就坐在我身邊,我看見她哭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辦,但我記在了心里。”黃宗英說到這些時眼眶濕潤了,那時候的故事也許歷歷在目。
黃宗英與徐鳳翔
“我們因為在西藏,沿路也沒有吃飯的地方,都是到軍區的招待所去混點飯吃,他們也不要錢,我們就拿我們的罐頭去換飯吃。后來就到了西藏的波密,她就說我們現在要休息了,我們到哪個軍區呢?我說哪個門口大,我們就去哪個,我們又不是要吃一頓飯,我們還需要很多的幫助。于是我們就走進了154團。”
“有志向就要堅持,不怕辛苦”
難以想象兩個相依相伴的女性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還要統計大量的數據,觀察環境生態的變化。可以說寫出《小木屋》是艱辛的,但它也是黃宗英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她是懷著那么真誠的心想要去考察西藏,以至于那些所謂的生活難處,也毫不在意了。“我們就沒想過洗澡的事兒。因為當時能夠吃上飯已經很不錯了,就是打一盆水,把門關上擦一擦。”聽到這兒,看著黃宗英緩緩的說著小木屋的故事,讓人不禁感動。“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只要有志向就要堅持,雖然很難,但堅持就會看到成績。”黃宗英這樣說。她說她是最不怕辛苦的人,想當年拍電影可是個大事兒,雖說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她16歲開始養家糊口,很高興能在電影行業工作。“我們那時候沒有空調,冷的時候冷得直哆嗦,熱的時候熱得一身的汗還要喊冷。我們在徐家匯三角地,那是昆侖電影制片廠,天冷的時候,只有一個敞口的爐子,大家伙穿著很單薄的衣服還要喊熱,然后就是外邊有鵝,先要打‘白烏駒’(上海方言)才能喊Camera。”
黃宗英的病床前,掛了許多毛絨小玩具,很是可愛。陪護人員介紹說黃宗英特別喜歡這些小動物,特別是牛,因為牛就好像她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輩子。在她身上能夠看到一種屬于獨立知識女性特有的美,這種美從骨子里散發出來,即使她的眼角已經布滿皺紋。但她的堅強,她的智慧,依然讓人覺得她還是當年那個漂亮的“甜姐兒”。
黃老師,一路走好!
永遠懷念您!
文:王秋童
攝影:祁駿 張挺
編輯:陳云峰
責任編輯:王蔚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