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不同結局的創新案例:一則是眾所周知的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被暫緩科創板上市,一則是阿里系的一位架構師,在廣西從一個養豬企業轉變為養豬平臺,因為他掌握了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精準識別母豬的發情期從而提高育種率,依托數字高科技,本人年薪可達60-70萬,平臺企業去年產值高達40億。
帶著這兩個案例的解讀,知名的人文財經觀察員、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發起人秦朔,上周四晚(12月3日)做客“儒商論域2020”,“前者預示著中國政府正在倡導社會的價值利益均衡,后者表明只要有創新,依然可以重構產業形式和流程,塑造新的商業模式。”企業家精神崇尚創新,商業文明則講究規范和以人為本,在2020年新冠疫情年,如何理解商業文明視角下的企業家精神這對內涵或有矛盾的關鍵詞?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迎接兩個百年的復興路上的新時代?連續舉辦八屆儒商論域、力倡新商業價值體系和倫理規范的長江商學院又如何解讀?
本屆“儒商論域2020”由王建寶主持,秦朔主講
我們處在怎樣的商業文明時代?
連拿兩個和企業管理有關的博士學位的秦朔,從1991年從事媒體行業之初就接觸了社會與企業隱性契約的觀念,企業家精神和商業文明的觀察和研究也伴隨了他近30年。面對紛爭不斷和極化傾向的微信群文化,面對從“南方周末到環球時報代際轉變”的互聯網氛圍,出生于中原古城開封、熟讀四書五經,秦朔坦言,認知世界必須有自己清晰的知識論作為支撐,世界是更好還是更糟的論斷,取決于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進入2012年后的新時代,企業家形成一個共識,中國已身處商業文明時代,而今年疫情凸顯出中國治理特色,雖面臨了很多挑戰,但每一種下降趨勢出現時,新的增長機會也在開啟。”
*新階段不確定的挑戰
我們處在一個怎樣的時代?秦朔借用達利歐《帝國權力的興衰》中的關于1500年后描述“中國從平底鍋的底部慢慢朝上升”。由于擁抱市場經濟,中國經濟總量已占世界總量的16%,相比歷史高峰期占據32%來看,依然有生長空間。此間,對中國的商業、經濟、企業家都提出了很多挑戰。
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主義》中指出:自由市場經濟并不能完全解決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問題
秦朔梳理了他眼中的五個變動:首先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主義》中所揭示的資本收益遠遠超過勞動收益,“自由市場經濟并不能完全解決財富分配不平等的問題”,貧富差距加大也是逆全球化的一個主要動因。其次是環境變化導致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今年疫情既是后果也是疊加因素。第三,社會不斷失序。英國著名學者在書中用了一個雕塑,唯見雨衣不見主人,寓意是人已經成了工資、地位的外表化符號,靈魂卻已消失。第四,全球化認同感的搖擺。《經濟學人》封面赫然標題《再見了,全球化》。第五,大國博弈走向負面。尤其是即將卸任的特朗普政權的種種“瘋狂”舉動。
秦朔總結,如果以一萬年歷史來看,全球經濟發展,人類福祉提升,壽命持續延長,信息愈加便利,“這是大寫的人的時代”,但是,如果聚焦面臨的挑戰,“這個世界又呈現出單向度。”
面對國際上流行的“3T(TRADE、TECH、TITAN)被挑戰”之說,秦朔有自己的見解,最高領導一個月內兩次提到張謇,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暫緩科技版上市,由此看出,中國政府鼓勵創新的同時,更多強調了用監管來達到社會價值利益的平衡。無獨有偶,在近期美國商業領導圓桌上發出了“在注重股東利益的同時,還要投資員工、善待供應商和利益相關者。”這個合奏給出了新的調性。
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暫緩科技版上市是“3T”遭遇挑戰的一個鮮明的例子
*新的機遇同時在打開
“每當我對目前的大局感到憂慮和失望時,我會努力讓自己關注于更大的大局”,借助彼得·林奇的話,秦朔指出世界讓人欣喜的蓬勃之相。比如,在2020年全球經濟呈負增長時,中國被IMF預測將會實現全年1.9%的增長;比如,馬斯克已經宣布他所在的SPACEX的目標是每年發射1000次前往火星的星際飛船航班,平均每天3次,每次航行有100名乘客,那么在2050年前,有100萬人會去火星。這將是人類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比如,人機對接已經在豬身上取得實驗成功。不久的將來,可無創植入Neuralink芯片,它擁有1024個信道,讀取腦神經活動信息,可實時無線傳輸腦電波數據;比如,11月RCEP的簽署,讓人感到了開放合作潮流依然是世界主流。“西水東流仍然是大勢所趨。”
如果比潛力,西水東流仍然是大勢所趨
秦朔梳理了一份新增長機遇歷史榜單:
2010年,人口紅利下行,美團、小米誕生;
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傳統媒體下行,今日頭條、滴滴打車誕生;
2015年,流動人口數量下降,拼多多誕生;
2016年,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抖音誕生;
2018年,汽車年銷量開始下降,B站在美國上市;
2019年,家電全年下降2.18%,5G商用啟動;
2020年,疫情嚴重影響下,數字經濟產業、新能源汽車爆發
抓住新增長機遇,經濟表現也會迅速攀升
*數字化養豬年薪70萬
經常采訪和調研的秦朔繼而分享了三個數字經濟倍增效率的鮮活案例。
在北大荒的無人農場,由機器控制著種植物的溫度、濕度,檢驗著病蟲害,而播種、耕種、翻土、收割均有數字化和無人設備來控制,極大提高了生產率;
寧波有個叫“生意幫”的企業,志在建設“沒有工廠的富士康”。幾十個人建立了平臺將全國做模具的企業都聚攏在一起。假設政府有采購10萬個智能化電熱水壺的訂單,他就會集納這些企業,把訂單分成18道工序,各家企業進入提供原料、加工、合成等環節。由于省去中間運輸等成本,企業效率非常高。
寧波“生意幫”打出“云制造 更敏捷”的口號,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優勢
廣西有個養豬企業平臺,最初是具有基因編輯技術,通過溫度、濕度、圖像識別、動作識別等數據化模型,可以精準地判別出母豬何時會發情,這樣就能利用好每一次機會,提高育種率。這樣的人才需要5年的培養功夫,年薪到60-70萬。企業不久就擴展成養豬的平臺企業,賦能同類養豬企業,它自己去年的年產值高達40億。
*3.28億Z時代消費人群
“對于工具性行業,能給大家提供通用工具,就非常有價值。所以,數字化發展會重構很多產業的形態及流程,以及分工合作關系及商業模式。”秦朔認為,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不是沒有機會,而是要跳出固定思維。”
發起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5年的秦朔給出了數字時代的誘人前景。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達35.8萬億元,占GDP36.2%,而2005、2011年分別占比14.2%和20.3%;2019年,數字產業化增加值為7.1萬億元,產業數字化增加值為28.8萬億元;在產業數字化中,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37.8%、19.5%和8.2%。
再看消費市場的節節高、:中國網購在2020年1-5月是24.3%,美國為14.5%;中國Z世代(1990-2009年出生)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23%,高達3.28億,他們是網購的生力軍。他們主導下將形成消費升級、需求多元化、品牌民族主義、下線市場紅利期等新的商業特點。
Z時代消費人群的消費關注點、消費方式等已與過去迥然不同
企業家精神在商業文明視野下
這就是我們當前所處的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和商業文明時代,這個時代呼喚著企業家精神,同時也在塑造著企業家精神。鋪墊到此處,秦朔亮出他對商業文明的定義——通過商業方式對人的權利、價值、力量和福祉的實現。換句話說,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創造。在秦朔看來,創新、行為準則、合作秩序和文化傳承,是商業文明的內部支柱;而制度于治理、社會與文化、自然稟賦、基礎設施則是商業文明的外部因素。“商業文明時代,對企業家精神的思考,是到向傳統血脈取經之時了。”
*對企業家的中外正負解讀
對于企業家,西方有很多管理學大家的理論,中國則有不少企業家的實踐,但存在很多誤讀則是通病。秦朔例舉了五大誤讀:企業家就是富豪,企業家就是董事長總經理,企業家就是私企老板,職業經理人不是企業家,企業里才有企業家精神。
進入20世紀,奈特提出過企業家就是要承擔風險與不確定性;柯茲納認為企業家是有機會警覺的人。秦朔最欣賞熊彼特對企業家的界定:企業家有征服的意志,戰斗的沖動,創造的歡樂,他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只要他們實際上從事“新的綜合”,他們就是企業家,而一旦他們功成名就,他們就不再是企業家了。看得出,熊彼特對于企業家和非企業家的界定是已創新為標志的。
敢于創新、敢于挑戰,是企業家的標志
秦朔則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定義,前者指開創新生意并承擔風險與不確定性的人,后者則是經營管理一個企業、推動變革的領導人。“企業家是以企業為家和經營管理企業的專家,是推動行業進步和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家。”秦朔顯然更看重“專家”和“良家”維度。
*從民族文化血脈中傳承
雖曾受過西方引入的MBA學歷教育,但從中國企業幾十年發展的觀察出發,秦朔強調如今的企業家精神要多從民族文化血脈中尋找傳承。除了改革開放涌現出來的40后任正非、柳傳志、張瑞敏,50后的馬明哲、李東生、董明珠,60后的馬云、李彥宏、雷軍,70后的馬化騰、劉強東、王興、李斌已經為大家所熟知外,秦朔例舉了中國企業家隊伍中的“老”和“少”。
自從1890年后,中國就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民族企業家,如周叔弢、胡厥文、胡子昂。秦朔曾去南海參觀愛國華僑陳啟沅博物館,這位民族企業家最早就從越南(法國的殖民地)引進機器,建立了繼昌隆繅絲廠。而從張謇開始的盧作孚、范旭東、侯邦德等前輩企業家身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
論到“少”,秦朔極為感嘆他們身上的文化支撐和價值觀。以拼多多科技網絡有限公司創始者黃錚而言,他很早就希望能為普通人爭取更多權益,如果普通人甚至窮人都能把訂單集合起來向富人提出需求,富人因為訂單的確定性可節省成本,就會給予折扣。基于這樣的邏輯,他創立了現在三四五線城市特別喜愛,一二線城市也離不開的拼多多網上購物平臺。
長江后浪推前浪,00后企業家已經登場
抖音(跳動字節)的張一鳴在秦朔看來是個技術狂人,但極富有創新精神,今年1月25日,很多人都在疫情的慌亂時光里觀看了網絡上播放的電影《囧媽》。“4個平臺、6個億的交易只用了36小時就談成了,手下不過100人完成了法律談判、長視頻接口等未曾嘗試過的事情。”秦朔盛贊這和很好的組織文化分不開。“每個時代有新技術,但技術背后是文化、價值觀在作為終極驅動力。”
幾年前,秦朔曾撰文《40年的路尋找5000年的根》,從內源性的文明回溯中可以得到很多滋養。
對此,對話嘉賓長江商學院人文與商業倫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寶指出,在各大軸心文明中,唯有儒家正面肯定財富,提出“富而可求”,《易經》中的“利者,義之和”則指出儒商的定位,儒商是在仁和禮的張力中求富,仁是人心的原動力,禮是外在的約束,這樣的富可以不斷推動人的前進,王建寶用傳統文化術語“士魂”和“商才”來闡釋企業家精神的內涵。“而真正的企業家也是具有圣賢人格的大商。”
*追求共同價值觀的國際視野
國際視野也始終是一個借鑒的維度。真正的優秀企業在創新、合規和社會責任上都很有追求。秦朔舉了兩個他很為欣賞的案例。美國有一種MMN巧克力,從來沒有在非洲肯尼亞銷售過,一家企業設想了和當地的社會資本結合,利用很低的成本渠道,成功將巧克力推銷到了這個偏遠地區;印度軟件公司的創始人莫爾迪希望讓全世界都知道印度的地位,1981年創立時他就遵循公司治理原則,當時從海外進口軟件的稅額高達150%,很多軟件公司就把軟件拆成了軟件光盤和操作手冊,因為操作手冊是不用交稅的,于是有公司就把操作手冊定價為整個軟件包的90%,這樣,稅額就降到了10%。但是莫爾迪并沒有這樣做,他誠實地交了150%的稅。如今,他的企業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布魯諾·羅奇(Bruno Roche)在《互惠資本主義》中認為“互惠”是經濟學中的自然定律
秦朔指出,中國社會的發展預示著實現現代化有多元路徑,而現代性和主體性都要與人的解放發展和能力全面提升為依歸,如果只講內源性、主體性不和世界現代化、現代性結合,很容易孤芳自賞;如果不講內源性的生長和終極性的構建,又很容易鸚鵡學舌。西方近年也有所反思,“互惠資本主義”的提出就是一種糾正。秦朔認為,中國企業家更要有向著人類共同價值而去之心。
面對長江商學院培養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商業領袖的使命,王建寶贊同“人類共同價值”之說,他轉化為應當取“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勢,明“新商業文明”之道,優“管理與創新”之術。
中國是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國家
英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經濟學家約翰·霍布森在其著作《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中指出,歐洲發展的每個重要轉折點,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吸收東方發明(如思想、技術和制度等)而完成。兩位商業文明的研究者異口同聲,“我們需要恢復東方經濟活力以及東方在西方崛起過程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截至2019年底,中國有市場經濟主體1.23萬億戶,其中個體企業高達8261萬戶,在2020年中國國民經濟總值邁入100萬億人民幣之際,作為社會最有創新活力的主要人群之一,企業家更有動力繼續行走在新時代前列,創新中合規,富己富天下,天人而合一,為新商業文明下的企業家精神做最有生命力的注腳。
作者:李念
圖片:部分來自主講者PPT
編輯:李念 劉鄭寧
責任編輯: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