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大熊貓
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四川
但在12月12日
央視新聞報道了
一則關于大熊貓的趣聞
原來中國有兩種大熊貓
分別是四川大熊貓
和陜西秦嶺大熊貓
它們的區別在于
一種更像熊
一種更像貓
......
在央視直播間,大屏幕上出現了兩只大熊貓,除了一只笑了一只沒有笑之外,主持人朱廣權對兩只熊貓的區別作出了提示:一只是四川的,一只是陜西的。
朱廣權隨后揭開了真相,畫面左邊張嘴揮手的是四川大熊貓,而畫面右邊的是陜西秦嶺大熊貓。兩只大熊貓絕不只是老家不同,而是兩個亞種。也就是說,我國不光有大熊貓,還有兩種大熊貓。
在談及兩只大熊貓的主要區別時,朱廣權解釋道:“大家仔細看一下,四川大熊貓的頭比較大,頭型偏長,長得更像熊;而陜西秦嶺大熊貓,頭圓嘴短,長得更像貓。”
雖說兩只大熊貓是近親,但根據DNA研究顯示,四川大熊貓和秦嶺大熊貓其實并不太熟,已經30萬年沒有過來往了。
對此,有網友表示,自己可能有“臉盲”,雖然是兩種大熊貓,但是長得還挺像的,看不太出來差別。反正都是國寶,都很可愛。
也有“明眼”的陜西網友,他表示自己此前去四川看過熊貓,在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看到過出生不久的熊貓,有個角度剛好可以看出頭型偏長,和頭圓嘴短的陜西大熊貓真不一樣。
此外,還有網友提出疑問,陜西和四川的距離明明也不遠,怎么能隔著30萬年不來往,難道是太懶了嗎?
秦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用李白的詩句來回答,“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不與秦塞通人煙”。秦蜀地勢險峻,加之嘉陵江的阻隔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兩種大熊貓自然也就不再來往,開始獨立繁殖進化。這兩種大熊貓都是自然形成的,只是受到地理隔離,基因交流中斷,經過漫長的進化后,在遺傳方面也就產生了差別。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方盛國教授表示,根據新的動物分類學研究結果,大熊貓分為四川亞種和秦嶺亞種,其中秦嶺亞種僅占18.5%。它比其他五大山系的大熊貓更為原始,具有獨立的進化歷史,遺傳分化、形態已達到亞種分化水平。種群數量更少,棲息地更狹窄,生存情況更為瀕危。
四川大熊貓聞名遐邇,陜西秦嶺大熊貓的知名度落后于四川大熊貓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在學術上,秦嶺大熊貓卻擁有很高的聲譽。此外,陜西大熊貓雖在人工繁殖方面不如四川臥龍,但野外大熊貓的密度卻遠超四川。因此,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陜西漢中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曾被專家稱為“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
編輯:范家樂
責任編輯:楊健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