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如何繼續保持學科高速發展、繼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今天(12月12日)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開幕的第三屆“亞洲醫學周——亞洲醫學創新與發展論壇”上,學科發展策略與科室管理創新成重點探討話題。
論壇為期兩天,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復旦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指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協辦。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的陰霾下,亞洲醫學周如期舉辦猶如一縷陽光,為亞太乃至全球醫務工作者注入發展信心。
日前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進博會再度向世界傳遞強烈信號:要致力于推進合作共贏的共同開放,致力于推進合作共擔的共同開放,致力于推進合作共治的共同開放。在多方努力下,第三屆亞洲醫學周如期而至,論壇即圍繞“全力以赴、攜手共進”主題,聚焦疫情防控、智慧醫療、腫瘤防治、檢驗醫學、心血管疾病等,為各國醫療機構與創新型醫療企業提供有效交流平臺。
論壇開幕式上,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鄔驚雷,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分別致辭,介紹了醫院、學校和上海市的抗疫工作,高度贊賞中山醫院為亞洲醫學事業發展、尤其是為全球抗疫作出的努力。亞洲醫學周主題曲《WHAT IF》正式首發。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亞洲醫學周交流平臺和“一帶一路”腫瘤防治聯盟對國際抗疫工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介紹,中山醫院自接到疫情消息后,于今年1月20日就成立了醫院應對疫情領導工作小組,統一號令,各司其職。在此期間,1月23日,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專家鐘鳴成為上海最早馳援武漢的專家之一,之后中山醫院派出四批次百人醫療隊奔赴武漢,積累著多學科協同的救治經驗。
據悉,這些做法均已寫入《新冠肺炎防治復旦中山方案》,于4月8日向全球發布,并被譯成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等多國語言,供全球同道免費下載,引起國際社會尤其是亞洲各國衛生健康界的高度認可。
不僅于此,中山醫院多次與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視頻交流、線上會診和病例討論。
吳凡教授
圍繞新冠肺炎時期以及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后醫院管理面臨的挑戰與策略轉變,論壇上,全球交流“戰疫智慧”,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Charles Wiener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兌現21世紀信息造福患者的承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防控新冠疫情專家組成員吳凡教授分享《COVID-19的中國響應》、尼泊爾的Dr.Shail Rupakhet和巴基斯坦的Dr. Zulfiqar Ali Soomro分別介紹了各自醫院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驗。四個報告凝聚了各國醫院管理專家的智慧、信心和思考。
此后的圓桌討論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喬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翟曉文以及來自澳大利亞和尼泊爾的專家圍繞新冠疫情常態化與醫院管理創新開展討論。這幾位嘉賓中不少都曾帶領醫療隊逆行武漢。
在三場專科論壇上,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等學者專家將就檢驗管理、腫瘤管理和泛血管學科的建設展開交流。
論壇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全國各地以及歐美、亞洲、澳洲等地的專家學者參與大會視頻演講、連線討論或親臨現場作報告。
亞洲醫學周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于2018年創建的亞洲醫學交流平臺,旨在服務“健康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助力上海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凝聚亞洲力量、分享國際經驗。前兩屆亞洲醫學周以“創新、合作、發展”和“協同創新,持續發展”為主題,并成立了“復旦中山‘一帶一路’腫瘤防治聯盟”,吸引了亞太地區乃至全球近40家醫療機構的專家參與。
作者:唐聞佳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中山醫院供圖